洗发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魔幻,我在两篇1959年的论文里找到了用 [复制链接]

1#

原创SMESME科技故事

以前,我们提到一些渊源流传经久不衰的民间技巧和发明,总会用“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来赞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话的味道也在慢慢发生改变,有时候我们会听到网上冲浪爱好者们用“劳动人民的智慧”来形容一些有梗的骚操作。

自动驾驶在玉米地里提前普及

骚操作用来搞笑倒是无伤大雅,但如果骚到极致就免不了带来伤害。如果劳动人民的智慧反过来伤害人民,那这点走火入魔的智慧不要也罢。

大概在年前后,央视曝光了头发酱油的上下游企业,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不太了解情况的吃瓜党们不仅会有许多问号,可能还会有感叹号,头发怎么可能做出酱油来?!

这是我们印象中的酱油生产工艺

酱油同样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摸索出了一条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将大豆和谷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游离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具有鲜味。而头发和大豆、谷物的共同特点就是蛋白质含量高。

事情要从源头说起。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头漂亮的长发是很值钱的,不论它还在不在头上,有些影视剧或者小说里也会给落魄的女主角安排一个卖头发的情节。

被卖掉的完整头发一般都会被制作成假发,出口到全民都爱黑长直和大波浪的非洲,利润颇高。而那些落满一地,混杂着灰尘杂物的碎头发一样有利可图。

化工厂家从城乡结合部的小理发店里以几块钱一斤甚至几毛钱一斤的价格回收大量未经处理的短碎头发。这些头发就是理发店员工每天下班后辛辛苦苦打扫的成果。

进到工厂或者小作坊里,这些曾经与地面、鞋底多次亲密接触的头发里还混合着一些垃圾,里面可能还有棉签、小药瓶、等等生活垃圾。

简单挑拣出显眼的垃圾,头发就被倒进反应釜中,经过一系列化工手段处理,毛发中的蛋白质被水解成游离的氨基酸,制成所谓的“氨基酸液”供应给酱油生产商。

条件好一些的化工厂还会把部分氨基酸液干燥加工成氨基酸粉,供应给距离较远的酱油厂商,这些粉末兑水后可以重新调制出氨基酸液。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画面

这些氨基酸原液在小作坊里煮沸,添加碱液调节pH值,再加入焦糖色和盐,靠老师傅精准的用量控制,一款“头发酱油”就生产出来了,物料成本只有传统酿造酱油的一半以下,而时间成本可能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手速。

想想看,你烫过染过的头发可能已经被各种染发膏洗发水腌入味了,里面含有铅、砷等重金属,经过黑作坊加工后还会带入致癌物质氯丙醇,在某种巧合下你的头发可能会重新回到你的身体里。

年,沈阳市每月有50吨碎头发被收走

以上就是臭名昭著的“头发酱油”产业链条的简单介绍,下面才是重头戏。

到底是谁想到可以用头发来做酱油的?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真的源自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我在两篇年发表在《浙江化工》期刊上的文章里找到完整的“头发酱油”制作教程。

第一篇名为《头发、羽毛、皮、蹄、壳等综合利用》,署名浙江省化工研究所,文章介绍了如何利用标题中所提的动物蛋白废料生产化工产品。

根据文章的描述,这些主要成分为角蛋白的原料可以生产出5种产品:蛋白质(粉)、胶、雷邦米A(乳化剂)、调味酱、胱氨酸酪氨酸及化学酱油。正文部分介绍了前三种产品的生产工艺,唯独我们最关心的调味酱和化学酱油没有详细描述。

调味酱的部分直接略过,而胱氨酸酪氨酸及化学酱油的生产工艺则直接用“见李玉祥稿”带过。

那么李玉祥何许人也?他就是第二篇文章《理发工人的创造——土法生产胱氨酸》的作者,很可能就是标题里爱好化学的理发工人本人。

这篇文章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以头发为原料生产胱氨酸的工艺,有多详细?人家连分解缸用的加热灶三视图图纸都给你画好了,不夸张的说很多人照着文章的描述自己都可以操作(切勿模仿),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整个生产流程非常清晰,清洗过的头发加水加盐酸并加热水解,滤去不溶杂质后加碱中和,冷却沉淀可以得到胱氨酸粗制品和母液。

母液再静置5-8天后可以得到酪氨酸粗制品和滤液,滤液中仍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具有和酱油或味精相似的鲜味,就是所谓“头发酱油”原料,文中的说法是“付产品鲜汁”。

两篇文章“一唱一和”,基本给出了完整的“头发酱油”生产工艺,堪称蛮荒年代的化工宝藏。当然这里并没有批判文章的意思,在文章发表的年代,物资匮乏,人们积极探索用生活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可能性,这件事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

实际上不管是“化学酱油”还是“付产品鲜汁”,两篇文章都把它当成一种副产物,真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