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发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头顶发凉,心里发慌别怕,霸王让你发稠不发
TUhjnbcbe - 2021/5/19 20:54:00
如何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Erik

一个害羞的直男配方师

前段时间,我写了篇身体护理的文章,后台很多小可爱都觉得我不像直男...咳咳,给你们个眼神自己体会。

本人其实在言安堂呆了挺长时间的,作为一个有些配方经验的配方师,关于配方表和成分*,我也有些想说的话。一提起成分,成分*们对各种活性物的功效,其实也都搞得门清了。宝洁当家花旦小白瓶,欧莱雅人气鲜肉小黑瓶,随便说上一个,不少人连活性物浓度都如数家珍。

那还需要我说什么呢?别急别急,先说一句话,如果成分表那么一刀切地容易解读,那么咱们配方师真的早卷铺盖走人了。所以成分表里面还是有点学问的。

一般情况下,大家会从三个途径看成分表:产品包装、美丽修行APP、国家食品药监管理局-数据查询。而对于大家来说,假如之前没有用过某款产品,那怎么从成分表读取产品信息,降低选错的风险呢?

成分表虽然能帮我们快速了解产品,但也有一些局限性存在,尤其是一些产品的信息,仅凭成分表是得不出来的。接下来我将以几个纬度对大家简单说说如何更理性地解读“成分表”:

关于是否致痘

很多初级成分*第一眼可能会看:标红心、看致痘成分、防腐剂,也会点开具体成分看下这个成分的描述。说到致痘成分:矿物油、硅油、大部分乳化剂、防腐剂、香精等总会被标上致痘,也会有很多人一旦爆痘就各种嫌弃,我就是用了这个产品,有什么成分就爆痘了,一生黑!

曾经有一句传媒行业里的话很经典:媒体会报道真相,但他们只会选择性地告诉你真相,这句话在化妆品行业同样适用。

比如致痘成分就是这样被标示的。关于致痘成分的评估,最初是美国皮肤病协会用统计学计算概率,做出来某物质的致痘潜力,再标识出不同的等级。后来,被一个极具争议的“EWG”组织所引用,放了许多危言耸听的话,反正各种撕逼吧,不过他们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说实话,抛开剂量谈*性就是耍流氓,这个致痘等级是直接用原料在人体模型上单独测试的。但化妆品中根本不会直接扔几个原料给你用。而且,测试中致痘的成分不一定在配方运用中会致痘,比如香精致敏等级很高,但是添加量却很低。

香精不像大家想像中是单一成分,其实香精的成分特别复杂,产品成分表里一般只标识了香精这个词,而且一律把风险标示为8,也不太合理。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以前比较容易致敏的香精大多都被淘汰了。另外,现在欧盟也要求引起敏感的香精成分标出来,供大家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再写写,这里不再赘述)

香精的标示

图片第一排为香精标示,以下几排为香精中容易致敏的成分

关于配方体系

比如说吧,当你入了一瓶号称加了15%VC的精华,看着是不是很美好?但是VC这玩意儿,怕光还怕空气氧化。可如果是水剂配方(比如爽肤水之类的),又没避光隔离措施的话很容易被分解,那VC放里面还有个啥用。

举个栗子,某产品包装是普通滴灌透明精华瓶,排名第三加了纯VC,含量比较高,但纯VC在这个体系内根本就没办法稳定,整个就是糊弄你玩玩儿的,别当真。当你明白了成分的特性,透过成分表就可以明显看出一些虚假端倪,不被忽悠。

关于配方表背后的原料

举个栗子:大家都知道芦荟提取物,在某红书上被吹得超神:去黑头闭口不在话下,修复美白更是手到擒来,痘痘遇上它只要分分钟就KO,没有万能芦荟提取物做不到的事。这牛皮吹得我也是五体投地,不过它的主要功能只是舒缓保湿而已,真没那么神。

但芦荟提取物不像大家想的只是一种,背后是多如繁星的种类,有的芦荟提取物在成分表里排名非常非常靠前,甚至宣称添加92%,但其实里面绝大部分都是水,有效的只有0.5%、1%等等。(注:0.5%的芦荟提取物水溶液,添加量92%,换算一下也没那么高)

而有的在成分表里排名很靠后,可能只加了0.1-0.5%,但这0.1-0.5%就是实打实的了,不玩那些假把戏花花肠子。在这种情况下,单看成分表的排名高低就容易被忽悠,所以有时候也需要辩证性的看宣称添加,对于期待值也好有个底。

对于刚入门的成分*而言,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顶发凉,心里发慌别怕,霸王让你发稠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