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
在诗里,白大师说自己是早上也叹息脱发,晚上也叹息脱发。脱发的白大师估计不能长这样电影《妖猫传》截图,图片来自豆瓣在后一句诗人索性破罐子破摔,对头发说你掉吧掉吧,掉光了我就没啥可烦的了!谢广坤听了表示很赞同作诗以忧国忧民著称的杜甫,也曾忧虑过自己的发量状况。他在《春望》里,就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为升华,看似忧国忧民,其实是在说自己脱发十分严重,用手一抓就掉一大把,几乎连簪子都要插不了了。虽然杜甫当时的年纪摆在那里,但也能说明头发并不会为才气所感染而留下来。或许,杜甫才是印证了“我秃了,也变强了”这句话。现在人脱发严重还可以植发,古代人以什么对抗头发的日益稀少呢?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头发洗护法如果你在脱发的初级阶段穿越回古代,想必古人会给你端上一套头发洗护三件套。这头一件,就是皂荚。皂荚,其实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皂角,古人用它洗头、洗澡,能让头发变得乌黑浓密。宋代朱翌就曾在《吴道子华清宫图》中写道:“泉鸣三汤春蒙蒙,合欢皂荚双垂红。人间尘垢一洗空,玉声璆然出房栊。”
在宋朝,还流行把天然皂荚捣碎,加上一些香料,制成球状,当时的女生们洗完又香又美,像是刚从天上下凡。浙江一带有种果木,可用来洗衣服或是洗澡,果子比皂荚更多油脂,所以被称为“肥皂”。现代的日用品肥皂,成分虽然改变,却也沿用了这个名字。在古代,不想脱发的话可以用皂角水洗头。毕竟,等到说出“我秃头我骄傲,我为国家省香皂”的时候就晚了。除了皂荚,古代人还喜欢用鸡蛋洗头。“我是宝玉的丫鬟芳官,干娘对我不好,洗发让我用别人剩下的水。袭人姐姐最好了,给我“一瓶花露油并些鸡蛋、香皂、头绳之类…”
除了“主流”的洗护三件套,在古代还有许多洗护用品,只为呵护人们的秀发。上可追溯到《诗经》中《诗·卫风·伯兮》提到的“膏沐”——“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可算是古早时期的护发素。还有专为脱发患者曹丕设计的马鬃膏,使用之后头发就如奔腾的野马尾巴一样飘逸。遮掩法但是,在某些古人如疾风暴雨般掉落的头发(说的就是你白居易)面前,洗护用品只能算是保守治疗手段,长得还不如掉的快。头发死无法复生,就只能靠遮遮掩掩,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头部二等残疾”。你以为你是哆啦A梦,但可能你是大雄在古代,如果发际线后移程度比较轻,可以使用“发际线神器”——抹额。听起来玄乎,其实就类似于现代的发带。《英雄》中的武士,戴的就是抹额明清时期,抹额逐渐演变成女性的饰物,面料越来越精细,价值也越来越贵重,可用来当做个人财力的象征。清代的《胤禛美人图》中就有美人戴了抹额,不吹不黑,模糊发际线的效果那是杠杠的。左为《立持如意》,右为《倚门观竹》,对比之下效果明显如果说抹额负责拯救发际线,那?髻(díjì)就负责拯救古人的地中海发型。?髻其实相当于假发套,一般用金银丝或马尾、头发等物编成,中间留空,外面罩上深色的纱,在明代一般由已婚妇女佩戴。《吴氏先祖容像》中戴?髻的妇女
使用?髻要先把头发在头顶扎一个发髻,再把?髻罩在上面,遮掩了头顶发量稀少的尴尬,还能让头发显得很浓密。《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图片来源江西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