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怀与真工匠,鲜有善于公关与传播者(没说没有),其愿意花更多时间在本质上,而非“营销”(注:本文的营销与德鲁克的营销概念上需要区分——小编)。所以他们依然是很难被发现的。当情怀被消费过多,对于真正的匠人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好处。营销的底线在哪?如何“不作恶”又能有真正的创意?商家和创意人都需要反思!
来源:进步主义(jinbuzhuyi)
营销的底线:不作恶与要创新(原题)
文
沈帅波
营销人员真的比以往任何时刻更加吃香了,连房地产商们都开始琢磨怎么更好营销来获取消费者了,在过去不久的房产*金时代,挖个坑,做一张金*金*的图,写上“富贵、尽显、奢华、荣华”这些词,售楼处就被挤爆了。
说实话,谈到市场营销这个词真的是百感交集,从大卫奥格威(虽为广告界但其实和营销息息相关)到科特勒,影响着中国整代营销人,也让我们一度觉得营销与商业都是美好的。
但现实好像不是这样,消费者的容量与消费力有限,消费者的注意力被无限碎片化、商家不断增加、一切都走向了不太美好的场景。于是我们忘记了那条被谷歌奉为终极原则的话:不作恶。以及忘记了不创新毋宁死。
何为不作恶?
“不作恶”是Google的经营理念之一。Google于年的首次公开募股的招股书中提到“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放弃一些短期收益。”(Theperfectsearchengine,donotbeevil)
一个艾滋病女孩。
曾经有一个大山里的女孩因为卖血得了艾滋病,而她卖血是因为看了海飞丝的广告。她也想像城里人一样用海飞丝洗头,于是她去卖了血,因为针头被用过多次,她被传染上了艾滋病。
这是一个资深的广告人说的故事,他创作了中国营销圈若干个经典案例。但他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广告是否会作恶。如果要将这个罪名按在海飞丝头上那无疑是莫须有的罪名。但每一个营销人都应该思考下,自己创作的文案、内容、idea是否会引发那些看到的人心理和行动上产生哪些和你业务无关的变化,改变了他的生活呢?那个时候你是否还愿意用哗众取宠、秀下限来做你的营销?
而如今,拜金的、性、暴力、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传播结合点,当然这也确实是最让人喜爱的传播点。但,这真的好吗?
一夜之间,是个卖东西的都变成工匠了
我们成功得把爱心、梦想、互联网这些词汇玩残了。后来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词汇叫做工匠。一夜之间,我们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山寨的手机也是有情怀的,半夜排放污染的日化产品也是相当有情怀的,没毁容的面膜都算是工匠巨制了。
真情怀与真工匠,鲜有善于公关与传播者(没说没有),其愿意花更多时间在本质上,而非营销。所以他们依然是很难被发现的。当情怀被消费过多,对于真正的匠人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好处。
其实我很担心,情怀被用滥之后,我们将不相信真正值得被相信的事情了。就像我们今日不再相信XX认证、全进口、欧洲血统、又像所有真正励志的故事都像是虚构的一样。
经营的本质
所谓营销,先在于”营“,后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