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发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直播脚本品牌创业的点线面
TUhjnbcbe - 2022/6/15 23:59:00
白癜风规范化治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379.html

年更新/篇

前期直播脚本整理系列之42/78:

主题:品牌创业的点线面

.12.23

hello,hello,我是CK,第66场直播。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下消费品牌创业的话题,聊一聊我所理解的品牌创业点线面

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尤其是做个品牌。有些人觉得做个品牌很容易,不就是砸钱冲销量么?如果是这么简单就好了,现在很多走这个路数的品牌都有问题。基于个人理解,品牌创业很多时候的确是选择大于努力,比如应该从面到线到点,保证自己在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中。

1

在做品牌创业之前,个人建议先做一个个人能力或者团队能力的评估。这里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产业链优势评估——

我们可以把消费品牌的运营粗略的切分成四段,

产品研发和生产:这是保证品牌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供应链部分

用户研究和产品设计:这是保证产品能够很好的解决用户的问题,能够更好的说服用户接受更高的溢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容。

用户沟通的能力:我们是否有能力通过媒体和渠道将产品信息触达到用户?用户的购买是不是便利?这是4p中的渠道和整合营销的部分。

用户消费中及消费后的体验:包括客服、售后、产品包装等诸多运营的细节。

——消费品牌的创业方向——

一个消费品牌的创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向:

前轻后重

在供应链和内容上,团队是不擅长的,也没有耐心去投入。所以会十分注重用户的沟通能力,俗称投放能力,也会注意运营中的用户体验细节。这种操作我们也称之为流量打法

前重后轻

品牌在供应链或者内容上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在用户沟通能力上会有些挑战。更麻烦的是这类品牌很多希望做高端,用户沟通的周期会更长,会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这种我们称之为品牌打法。

当然也存在前后不靠,产品不行投放也拉胯的存在,这种品牌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了。至于那种前后并重的品牌,是非常罕见的。我们也不多做探讨。做这个分析的目的是搞清楚,作为一个品牌创业团队,自己擅长什么:擅长流量投放还是擅长做内容?这个对于产品品类的选择非常的重要。

2

做完这个铺垫,我们开始进入具体的分析。首先分析基础面,也就是品类究竟适合什么样的操作逻辑。

在《选品十三讲》里我们具体阐述过同质化认知的概念:根据用户的消费特性,品类大致分为同质化认知和异质化认知。

同质化认知:用户并不认可品牌之间的差异性,认为产品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并不愿意为品牌溢价付费,非常在意价格,很容易被价格促销说服改变消费目标。

异质化认知:用户非常认同品牌的价值,认为不同品牌的产品是不一样的,因此愿意为了获得品牌的产品多掏钱,即便是低价促销也不容易说服用户改变消费选择

我们举个例子,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消费,比如买拖鞋的时候,我们会在意一定要买什么牌子么?大概率不会,同理衣架、毛巾、瑜伽垫等等都是如此。生活中有大把这样的产品。但是对于有些产品,比如电视、手机、包、鞋子、口红,我们是不是会更中意品牌的产品呢。

对比一下两种产品的市场表现:

同质化的产品大多中低端,高端品牌稀少,因为用户不愿意为所谓的品质或者品牌付费,所以大多数品牌的价格都差不多,比拼的是销售曝光的能力,曝光能力越强,销售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比如毛巾在10-15块是主流价格带,如果做个30块/条的毛巾品牌,可能比较艰难。

异质化产品的价格差异很大,有很便宜的产品也有很贵的产品,不同需求的用户会为不同价位的产品付费。此时销售比拼的是品牌内容的沟通,让用户认可产品的价值。比如彩妆,一只口红可以是30+,也可以是+,各有各的用户都卖的不错,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品类。再比如手机,红米和苹果各有各的用户群体,价格也从1k到10k不等。

简单从面的角度分析:

选择同质化品类:团队需要拥有超强的投放能力,比如零食饮料,像卤味、花式麦片、拉面说都是如此。

选择异质化品类:团队需要在内容和产品研发端很有能力,比如香水、护肤品、智能穿戴设备等等

换而言之,品牌要对于团队的能力做个综合的评估,确定更擅长什么,然后去考虑选择同质化品类还是异质化品类。也许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在同质化品类做品牌、在异质化品类做流量呢?原因很简单。

在同质化品类,用户不愿意为品牌溢价付费,即便是努力打造品牌,用户其实也并不在意,说服成本高效率低,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大炮打蚊子。举个例子,充电宝品类中,如果一定要说有品牌,大概就是小米、飞利浦,但这两个品牌都不是原生的,而是其他行业强势品牌的延伸。即便如此,依然有大量的用户购买杂牌,可想而知这个品类有多难做。

在异质化品类,用户是愿意为品牌付费的,即用户认为那些大牌虽然贵但是物有所值,对于便宜的新品牌也许会买。但一旦有了消费能力,就会换大品牌的产品。因为用户坚信大品牌的产品会更好。这一点在护肤品上比较典型,虽然国货这两年发展的不错,但是外资大牌的市场优势非常的明显。以修丽可为例,年销售应该超过25亿了,极少国货品牌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高度。

所以选择同质化市场还是异质化品类,是很关键的,也就是所谓的面。面不对,能力不匹配,很多时候做的事情就是无用功了。

3

分析完面,我们分析第二点,也就是线的部分。所谓线,其实是产品规划的部分。简单的说,我们认为每一个品类都有一个符合用户认知的产品结构,梳理清楚线的部分,可以给品牌带来两个好处:

当品牌选择了一个切入品,未来的产品延伸会根据相邻原则,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比如做牙膏的,延伸到牙刷上很容易,如果做洗发水,可能就很难。虽然都属于个护的范畴之内。对于某个具体的细分品类,同一大类目内的细分品类和它的关系有远有近,对于用户来说,越靠近越容易接受。再举个粗暴的例子:同样是延伸到家电领域,小米从手机延伸到电视机,会比延伸到微波炉更容易接受。切入点不仅仅是切入品类自身的问题,也关系到品牌的延伸路径。

基于用户的认知心智,在一个品类的细分产品中,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简单的说,用户天生会认为做低端产品的品牌是做不好高端品类的,这在异质化市场中尤其明显。用户很难相信一个做洗面奶的品牌,做的精华也是很高质量的;用户也很难相信做香薰蜡烛的品牌,做香水也是很有一套的。虽然这种判断并不一定符合事实依据,但是用户认知是非常牢固的,扭转这种认知非常难。美迪惠尔除了面膜,精华也不错,可是用户就是不认。城野医生的这是这两年才翻身,前面就是毛孔收敛水的代名词。所以选择低端切入点,往往会局限一个品牌未来的产品延伸。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大概可以摸索出如何在产品线中选择切入点。

——1——

要考虑用户的心智认知,在那种强烈的鄙视链品类中,比如香氛和护肤,比如科技产品,一旦切入低端,很难有向上延伸的机会。这种情况特别常见于异质化品类,因此进入的时候要非常的小心。

以护肤品为例,一个品牌切入市场的最佳点位是精华或者面霜,它代表了这个品牌的最高成就。同理这也是国产手机不断砸万元高端机的动机,卖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扭转用户认知。

做核心细分品类的高端产品,是这类品类常用的操作逻辑。举个例子,苹果手机的定价在那里,它做的所有延伸产品,比如耳机、充电器乃至充电线都很贵,用户也能够接受。

——2——

要考虑未来的延伸方向。以彩妆品类为例,如果从口红切入,品牌可以延伸到整个产品线。如果从卸妆产品切入,延伸到全产品线就难度很大了。

在这个延伸的方向上,有三种不同的选择,品牌需要考虑品类特性:

宽度延伸:从一个产品延伸到另一个产品。比如口红起家,延伸到眼影、眉笔。

长度延伸:从一个产品延伸到更多同类的一个产品,比如口红起家,开发更多的色号和系列

深度延伸:从一个产品容量延伸到另一个产品容量,比如口红起家,开发更小容量的口红产品

沿着这个逻辑,品牌需要有成熟的规划。比如奶茶店延伸到软欧包,是不是合适呢?用户的需求是宽度延伸么?还是开发更多口味的长度延伸?比如护肤品牌从精华切入,是开发更多的精华产品,还是延伸向下做水乳面霜乃至面膜产品?

所以在产品线的梳理下,建议横向切主产品线、副线和辅助线,纵向切价格带,形成产品矩阵,综合考虑市场同质化状态、消费者认知心智、市场热点、未来延伸风向等因素。比如做护肤,哪怕品牌不擅长做精华,也要努力先做精华,尤其是想做有高溢价的品牌。因为精华是护肤品的价格高点,是主线产品线。占据这个点,向下延伸到水乳面霜,向副线可以延伸到眼霜、面膜乃至更细分的品类。

4

做完了面和线的部分,最后我们才会进入到点的部分,也就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产品进行分析和打磨。

这个部分可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领域,面帮助品牌选择了品类,线帮助选择了切入的产品。点是帮助做好产品,这里可分为两个部分

用户需要什么?比如品牌选择了做护肤的精华,那么用户有什么问题没有得到满足?品牌有没有可能提供好的解决方案?除了功能层面是否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

品牌如何围绕用户需求设计产品,品牌的内容很自然的就产生了,并基于产品做好价格、渠道和整合营销,其实就是4P的过程。

这个领域大家很熟悉,就不多讨论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产品的迭代和更新,这里面涉及到波士顿矩阵的使用以及用户人群的精细化管理。

——波士顿矩阵——

所谓波士顿矩阵,是将产品分为现金牛、明星产品、问题产品和瘦狗

问题产品是那些现在需要投入可能并不突出,但是未来有巨大机会的产品,也就是可能的未来明星产品。当然做不好就是瘦狗产品

明星产品不是爆款,明星产品是有市场影响力,未来有巨大盈利能力的爆款,一个品牌需要有明星产品,现阶段是市场规模的保证,未来是经营利润的源泉

当品牌获得了一个新的明星产品,原来的明星产品就可以逐步退到现金牛的角色,大量的利润可以保证品牌有实力从问题产品中挖掘下一个明星产品

所以品牌通过产品切入市场后,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销售额,而是形成一个正循环,也就是开发出一款明星产品并且养大,让它成为品牌影响力和未来利润的来源。然后投入精力开发下一款明星产品,并形成循环替代。

现在常见的问题是品牌有爆款,但是没利润,未来也不可能成为现金牛,也就没有资金和实力独立去开发下一个明星产品,这中间的资金缺口需要依靠融资来填补。一旦后续研发跟不上,前面的爆款销售有阻碍,品牌就面临巨大的挑战。

——用户精细化运营——

第二个点是用户人群的精细化运营。根据常规的理论,用户可以分为早期用户,早期大众和晚期大众以及落后者四类

早期用户就是那些喜欢尝试新鲜产品,带有冒险精神的用户,也是新产品最理想的消费者

早期大众是那些跟随早期用户,但是冒险精神不足,更愿意在消费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领先别人一步的人。他们常在品牌一定规模后出现。

晚期大众是那些对于市场变化比较慢,随着早期大众的购买,市场形成了压力,也就是大家都有我也要试一试,这部分用户会进入。

最后是落后者,他们往往是保守的,也是最后被说服的用户

大多数品牌并不注重用户的分类,这是一个比较可惜的事情。

随着新产品的退出,消费人群并不是一个波浪形变化的过程,事实上,随着大众人群的进入,早期用户已经开始寻找新的产品了,因此前一个明星产品和后一个明星产品的用户群体是重叠的。

如果有好的用户分层管理,前一个明星产品的早期用户是后一个产品良好的市场启动者,基于他们对于品牌的好感和天然的冒险精神,是最容易被说服的,而且他们本身也有尝试新产品的内在需求。这个点比大锅饭的私域流量要重要的多。

今天的内容大概就这么多,下期见88

每周直播

扫码加助理入群

我是CK

给我们家的猫加条鱼干

1
查看完整版本: 直播脚本品牌创业的点线面